陳元:中國債券市場機制支持實體經濟能力顯著增強

中新經緯客戶端10月30日電 30日,由中新經緯和中國債券資本市場四十人論壇聯合主辦的“新視野 新經濟 新征程——中國債券資本市場四十人論壇第一屆峰會”在京舉行。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元作題為“科技和資本”的視頻演講。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元作題為“科技和資本”的視頻演講。
“當前,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于轉型升級,動能轉換的攻堅期。”陳元指出,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更加深刻地認識和理解金融,在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形勢下,如何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推動經濟發展實現質量效益和動力變革,是當下亟需回答的重要課題。
陳元介紹,400多年前,世界上最早的證券交易所在阿姆斯特丹成立,信用和資本作為驅動世界發展的重要力量,走上了歷史舞臺。回顧工業革命以來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國家之間競爭的背后是科技實力的較量,而根本的是制度實力的競爭,打造有效率,有韌性的金融體系,不僅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一環,更是建設科技強國,贏得國際競爭主動權的必然要求。作為金融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債券市場在內的資本市場,在資源配置、政策傳導、防范風險、引導預期等多方面發揮著樞紐型作用。
“改革開放40多年,特別是1981年,恢復發行國債以來,我國債券市場不斷發展壯大,市場規模已超過100萬億元,成為世界第二大債券市場。與此同時,我國債券市場機制不斷完善,呈現出發行主體多元化、發行方式市場化、發行期限多樣化的顯著特征,較好地滿足了不同投融資主體的需求,支持實體經濟能力顯著增強,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陳元說道。
陳元同時指出,我國債券市場在基礎制度、市場結構、創新能力、市場監管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制約了服務實體經濟作用的發揮,還面臨著許多宏觀、微觀層面需要解決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資本市場作出一系列重要的指示批示,深刻回答了新時代需要什么樣的資本市場,怎樣建設好資本市場的重大課題。
陳元稱,從十九大報告中的“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到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通過深化改革,打造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再到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提出,“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部署。這些重要論述不僅肯定了資本市場的重要作用,更為資本市場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為做好金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回顧自己的金融工作實踐過程,陳元坦言,有幸作為親歷者,見證了中國債券市場的發展,國開行從1998年9月開始市場化發展籌資,通過市場籌資體制改革,將政府信用與市場力量有機結合,發揮中長期投融資的優勢,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實踐證明,履行好時代賦予的使命和職責,必須堅持黨對金融事業的領導,必須遵從市場規律,扎實做好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各項工作。
陳元最后表示,相信中國債券資本市場四十人論壇的成立,能夠為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乃至為全球資本市場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中新經緯APP)
經濟新聞精選:
- 2021年03月05日 11:14:22
- 2021年03月05日 07:40:49
- 2021年03月05日 06:37:15
- 2021年03月05日 05:24:30
- 2021年03月05日 05:00:44
- 2021年03月05日 04:59:30
- 2021年03月05日 03:13:02
- 2021年03月04日 13:37:08
- 2021年03月04日 11:34:08
- 2021年03月04日 05:41:21